2025年11月19日下午2点,《云计算》课程教学质量改进专题研讨会在综1-224顺利举行,课程组全体教师、教学督导及大数据系成员参与会议,围绕课程现存问题、教学优化路径展开深度研讨,为推动课程与行业需求接轨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凝聚共识。

会议伊始,课程负责人严德赛老师首先梳理了当前课程的核心痛点:其一,内容迭代滞后于行业发展。随着云计算技术向容器化、Serverless、云原生加速演进,传统教材中私有云早期搭建等内容已显陈旧,前沿技术模块的缺失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;其二,理论与实践衔接不足。现有教学偏重原理讲授,实操环节多为单一工具操作,学生难以形成解决 “云架构设计”“资源成本优化” 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;其三,实践资源支撑力有限。受限于硬件条件,大规模、高仿真的云环境实验难以开展,学生课后实践常因环境配置繁琐而中断,制约了实操能力的巩固。
针对上述问题,参会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建言:杜鑫老师提出引入开放性实验项目,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、完成部署与优化,在探究中提升工程思维;严德赛老师提出四项针对性实验内容:在阿里云进行 Docker 安装部署及使用,在云环境下安装 Hadoop,基于云服务器ECS搭建云上博客系统,在阿里云进行 Kubernetes 部署及使用,从而来强化学生对核心工具的实操掌握。陈礼珂老师强调完善课程化考核体系,将实践任务完成度、团队协作表现、项目答辩效果纳入评价,通过分层考核精准区分学生能力差异。李幼军老师则从教学管理维度补充,强调需通过课堂组织优化(如小组任务分工、实时互动反馈)提升学生参与度,保障教学效果落地。
随后,教学督导曾宪林老师围绕“如何上好一门课”给出系统性指导,从五个维度明确了教学优化的关键点:一是融入课程思政,挖掘云计算技术自主可控、行业人才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,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;二是把控教学全流程,从教案设计的目标分层、备课环节的细节打磨,到教学过程的节奏把控,全方位提升教学规范性;三是优化教学载体,PPT 设计需强化逻辑分层与可视化呈现,配合结构化板书辅助重难点拆解,降低知识理解门槛;四是强化课堂互动,通过引导学生前排就坐、设置小组研讨环节等方式,提升课堂参与度。
本次研讨会为《云计算》课程的提质升级明确了路径,后续课程组将持续推动研讨成果转化,助力课程成为 “知识与能力并重、教学与行业接轨” 的优质课程,为培养适配云计算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筑牢基础。